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4.1学生在基层一线工作人数大幅提高

70年来,为西北边疆培养5.2万名工科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120名,数量居全国第一。近16年,学生到县乡基层、工程一线的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77.2%,每年870余名毕业生志愿扎根边疆、屯垦戍边、奉献边疆,为稳疆兴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4.2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在校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双创项目数在新疆高校中位列第2,覆盖度达70%;基于双创项目,本科生发表论文157篇,授权专利97项;学生获全国学科竞赛奖励243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的突破,见表2

疆内63%以上的涉农优秀工科人才是我校培养,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行业精英、专业佼佼者。其中,优秀毕业生买买提艾力•玉努斯探索出汉维哈3语种智慧农业信息技术,累计服务1600万用户,全疆第一


4.3师资团队建设卓有成效

依托人才计划和援疆机制,从清华大学、河海大学等15所高校引进专家30位(详见表3),纾解了高水平师资短缺的困境;外聘215位工程技术专家,占比52%“双师型”教师建设,博士联合培育35位,连续22青年教师基层锻炼等方法,使得我校工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4.4教学资源效能持续优化

6年工科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7.1亿元,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28%自主建成疆内高校第一个MOOC平台-新农慕课和学校自建秾大云上平台,为线上课程、混合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撑。


4.5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部分专业及学科建设在区域内领先,见表4

工科技术服务能力跃增。微灌技术辐射棉花、特色林果种植5500万亩,全疆高校第一。智慧农业技术辐射全疆30多个县市。


4.6 社会反响良好

人民网、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以“新疆农业大学自主研发慕课平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题报道了相关成果。作为疆内第一所高校承办了“全国高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与创新教学法竞赛”,全国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参加大赛,反响良好。

央视《我爱发明》栏目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分别专题报道了我校农机专业艾力·如苏力同学的红外线馕坑(“馕西塔”)技术,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定位为重点推荐的高新、低碳、环保、节能性项目之一。

国内知名专家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该成果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边疆农业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于边疆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本成果在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10余高校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