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厘清了边疆农业院校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的定位问题。边疆农业院校工科专业边缘化、发展空间狭窄;与工科院校同专业同质化严重,涉农特色不凸显,农业产业优势未依托;与区域大农业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融入度、支撑度和引领度不强。

2)纾解了新工科高水平师资短缺的困境。边疆农业院校高水平教师奇缺,人才引进环境不利,青年教师实践经历有限、工程教育能力不强,制约着学校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师资保障。

3)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薄弱的问题。边疆农业院校普遍生均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指标低、教学资源利用效能低、学生享受优质课程资源偏少,限制了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

4)解决了新工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不清的问题。专业技能训练过时、实训方式传统、创新创业方向狭窄、专业获得感不足,导致工科人才培养与工农融合、产业发展对接不足。

5)解决了如何践行服务“三农”的问题。对农业农村和工程工地基层刻板印象,思政教育两张皮,基本工作能力缺乏,导致毕业生到疆内基层工作实践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强、意愿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