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疆现代畜牧产业,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立足新疆畜牧业,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①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增加课程教学中的文献阅读要求,强化研究思路、方法的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针对新疆畜牧产业问题,追溯机理关系,培养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严格开题论证,针对新疆特色畜禽资源与生产问题,培养挖掘创新研究切入点的能力;推动技术应用型研究紧密结合产业技术问题,强化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多路径激发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参与科技攻关、产业研发,支持学生参与双创项目,培养独立设计、研发和管理动员能力;鼓励学生对接职业资格认定,提升职业层次。
2. 改革研究生教育方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①推动合作学习,组建马产业、奶牛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特色家禽产业等4大创新团队,由岗位科学家牵头管理,推进师生、生生间形成良性激发的学术生态小环境;②搭建科研小组,规范定期Seminar研讨制度,引导学生思想碰撞;③推进启发式课堂教学改革,深度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产业技术的强烈兴趣,先后建成优质课程15门;④修订培养方案,增加选修课程6门,占总课程数的比例超过25 %,增加学生结合科研方向强化相关课程学习的自主权。
3. 强化思政教育,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导学思政”思政体系
①增加治疆方略、新疆历史等思政专题,提升思政教育深度和厚度。②强化专业课程中“三农”情怀、产业重任的教育引导,激励研究生树立服务产业、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③强化导师履责意识和育人能力,将思政品德日常教育与科研实践能力训练紧密结合。
4.优化产教科教协同合作机制,形成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体系
①建立“多线链接,主动互补,长效多赢”的合作机制,多平台多路径多节点,促成合作链接关系。②加强校内外导师团队、产业团队的系统建设,发挥校外专家的不同优势,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不同角度的知识体系和科研养分。③联合政产学研多方主体组建“现代马产业学院”,为地方培养各层次马业急需人才。④牵头成立“新疆新农科教育联盟”,联盟由36家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涉农协会组成,共同开展了19项教育合作研发和实践项目。⑤用好援疆政策,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疆外高校对接,设立访学项目,分享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展科研合作。⑥与国外马产业机构合作培养,设立国际马科学奖学金,已有8名学生获得资助,每人1.5万元。与比利时列日大学、欧洲马业研究中心建立的合作交流访学机制,已有5名学生分别受资助在比利时、法国等进行专业学习。
新疆农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 版权所有 地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农大东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