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学校秉承“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办学宗旨,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产教协同、科教协同,以培养一大批“靠得住、留得下、干得好”的高水平畜牧兽医学科人才为目标,不断吸取教育新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新机制,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建了一套边疆高校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1. 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建成“三能力四路径”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并形成“有情怀,强实践,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特色。
①“三能力”:扎根新疆产业培养研究生,培育基于产业实践的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一是针对新疆畜牧产业技术需求,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二是以新疆畜牧资源为对象,设计和开展新疆特色研究的能力;三是针对新疆各地不同技术层次的畜牧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四路径”:建设优质课程,基于新疆区情学情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课堂路径;推动创新小组、项目小组建设和学习交流,强化合作学习路径;压实研究生在科技攻关项目、产业研发项目的工作责任和分工,强化科研实践路径;长时间入驻企业、厂场,针对产业问题,联合攻关,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强化产业服务路径。
2. 面向新疆现代畜牧产业需求,建立“多线链接,主动互补,长效多赢”的合作机制,形成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各方携手育人的新格局。
①多线链接:师生团队与天康生物、泰昆集团等企业联合攻关,与呼图壁县、昭苏县政府合作推进重大技术成果推广;与各方主体联合建立“现代马产业学院”,联合培养高水平人才;牵头设立“新农科教育联盟”,与5个地县、8家企业、2家科研单位、9个对口高校持续合作,汇聚教育资源。
②主动互补:挖掘优势,找补合作节点。主动联合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发挥新疆特色动物种质资源优势,与疆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为研究生培养搭建科研平台。
③长效多赢:志在长远,耐心“将冷板凳坐热”,持续技术支持马产业发展,持续15年将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落地伊犁昭苏县。先后培养博士5名、硕士163名,支持伊犁昭苏县在专门化用途马选育、健康养殖、运动马调教、赛事管理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