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推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的通知》(教就业厅函〔2025〕5号)重要工作,打造学校专业教育新形态,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特组织开展2025年微专业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提升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称之为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
二、微专业简介
微专业由一组专业核心课程构成,学分总量在10-14学分之间,面向校内各级学生开设,旨在构建学生跨学科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和职业拓展空间。
三、建设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面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以及民生服务保障等人才急需方向,通过建设微专业,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和产业人才需求。
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重点推动“红黄牌”提示专业等就业质量不高、社会需求减少相关专业点毕业年级学生学习,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
坚持效果导向。将促就业实效作为开设微专业的重要导向,鼓励教育内外协同,整合教育、培训、就业资源,强化供需对接,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促进相关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提升实际就业本领。
四、主要任务
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引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学习专业课程群,完成微专业学习任务。支持各学院结合实际,合作共建多种类型的微专业,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微专业,鼓励面向拔尖学生开设交叉复合型微专业。
1.急需紧缺型微专业。主要面向社会需求减少相关专业学生,通过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以及民生服务保障等就业市场人才急需领域结合,拓展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内涵。
2.应用技能型微专业。主要面向就业竞争力不足相关学生,围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置课程,鼓励“专业+人工智能应用”“专业+职业通用能力”模式,帮助快速掌握实用技能。
3.交叉复合型微专业。鼓励面向学有余力的拔尖学生,聚焦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要等设立微专业,促进知识的融合创新。
五、申报说明
(一)微专业名称设置
微专业设立应针对区域产业需要、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名称不限于现有专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开设:
1.以本科专业名称命名,以该专业核心课为微专业课程;
2.以新兴技术命名,以该技术相关基础课为微专业课程;
3.以学科前沿或学科方向命名,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微专业课程,以提升专业学习深度;
4.以某一方向核心素养或能力命名,以该素养或能力相关核心课程为微专业课程。
(二)申报微专业课程要求
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0-14学分范围,课程数量为5-7门,每门课程1-2学分,每门课程学时16-32学时,在2-3学期内开完全部课程。
(三)申报条件
具有明确的微专业建设思路与时间安排,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课程体系能够支撑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单位具备微专业开设的师资条件、实验实践条件,允许30%以内的课程借助线上教学资源。
建议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少开办一个相关领域微专业。
(四)相关政策保障
1.开展微专业项目建设的学院,在申报获批年份、每期招生开课年份的年底,教学单位考核中给予加分认定;
2.微专业每期招生开课年份,学校一次性给予微专业专项建设经费1万元,经费支出参考专业建设使用;
3.微专业既可作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工作事项,又可作为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本位”的有效举措。按教育部相关指导,未来微专业修读可能在学信网注册时予以明确标注,以提升其社会认可度。
六、材料报送
2025年7月7日前,自行填报申报材料,经学院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后由教学办统一报送,报送要求如下:
1.填写《“双千计划”微专业设置备案表》(附件1),纸质版、Word版各一份,以“学院名称-微专业名称-双千计划微专业设置备案表”命名。
2.填写《新疆农业大学微专业申报汇总表》(附件2),纸质版、Excel版各一份,以“学院名称-微专业申报汇总表”命名。
联系人:行政楼1F007 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余荣需
联系方式:8763716、13669932825、cy_yrx@163.com
教务处
2025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