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单位:农学院
主要完成人员:马德英、张新、羌松、蔡超、刘薇
成果主要内容
新增农药安全使用及储运、生物农药等理论知识,通过增加实验课学时数、增补田间综合性试验等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不断丰富和完善植物化学保护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机制。
创新点
改变“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形成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引导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辩论赛、讨论会、图片展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闭卷笔试占50%,自学综合成绩占20%,实验课成绩占30%,将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
卓越人才“3+1”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申报单位:机交学院
主要完成人员:李雪莲、郭俊先、张学军、吕全贵、唐茜
成果主要内容
1、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导向,按照卓越人才培养“3+1”模式修订了2012级机化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2013届毕业生指导采取“工作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2014届机化和机制毕业生全面实施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制。
2、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并选拔试点班。完善和修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卓越工程师选拔方案和实施细则,选拔、组建2012级卓越工程师班级。
创新点
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题目来源于企业,力争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设计指导实现双导师制,向全程化发展。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
工科学生专业基础课工具化建设
申报单位:水利学院
主要完成人员:林丽、曹伟、凤炜、冯勇、晋强
成果主要内容
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主体,按通用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专业基础课建设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从教学到实践、从课上到课下、从学校到工作岗位都可以使用的实用工具。成果内容包括:教研课题、教学网站、助学课件、助教课件、操作指导视频、教材(含习题)及指导书、汇编习题集、基本模型库、视频库、大学生创新项目、本科学生发表论文、教研论文及授课竞赛优秀奖。
创新点
率先在全疆乃至全国高校将3DMAX正式列入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中(特别是为水利专业学生开设三维设计课程);率先在我校开发专业基础课教学网站,并将课件区分为助教型和助学型;利用操作指导视频和指导教材服务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为学生增加课堂、课后实践环节;在毕业设计中采用三维设计手段。
结合教学改革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申报单位:计算机学院
主要完成人员:冯向萍、张太红、孟小艳、陈燕红、谢岚
成果主要内容
学习国外知名大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组织课程组进行教学改革试点。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课程专项培养,以教学反思、问题研究、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让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培养合理的教师团队,促进专业文化建设,加强教师对专业的认同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出教师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等。
创新点
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通过课程建设和改革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培训。首次推出教师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形成考试成绩异常质询制度和重考规定。
《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专著)
申报单位:中语学院
主要完成人员:卡依沙尔•艾合买提
成果主要内容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情状类型在现代维吾尔语动词、句子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的内在时间结构等问题。认为维吾尔语的情状类型共分为活动情状、状态情状、完成情状、结果情状和瞬间情状等五类,它们之间的语义特征是[±动态性]、[±持续性]和[±有界性]。全书共分七章。
创新点
1、观念上的突破。以维吾尔语本身的语言事实为出发点,以多种语言学理论为导向,对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特征作出尽可能如实、详尽、清晰的描写。2、理论上的创新。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法,并确定了划分类型的标准。3、方法上的拓展。与汉语、英语进行比较,拓宽研究视野,揭示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的更多特征。
